心靈燈塔 ‖ 與心理治療師談談“心”
來源: 日期:2023/03/10 15:01:08
作者簡介:
黎仕達,廣州市青年文化宮12355志愿服務隊專家志愿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州白云心理醫(yī)院心理治療師。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數據接近于成人。在心理醫(yī)院門診近七成就診者是青少年,而多數罹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會出現伴隨自殘行為甚至自殺未遂。心境(情感)障礙的問題不可小覷。
Q:孩子總說自己抑郁,可大家都覺得TA活潑開朗。是不是孩子太“矯情”了?
A:當然不是孩子矯情。抑郁癥的發(fā)病是比較隱秘的。有些青少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會主動把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對外營造出陽光、快樂、充滿激情的形象。但無法宣泄的負面情緒被長期壓抑,久而久之就會積累形成巨大的壓力。因此,當孩子主動表露自己可能“生病了”,或者家長發(fā)現孩子最近一段時間“不太對勁”,就需要家長特別留意觀察孩子是否有以下情況:
對原本熱愛的事情不感興趣了;
睡得很多也感到疲憊;
有些時候可能會無故哭泣;
易怒,極小的事情都會激怒孩子;
經常抱怨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和頭痛;
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和執(zhí)行力下降;
身體上有抓撓的傷痕;
突然有厭世言語,等。
如果以上情形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已經在孩子身上持續(xù)出現2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建議家長給予重視,及時帶孩子前往專業(yè)醫(yī)院接受評估,及早介入,及早治療。
Q:抑郁癥可以治好嗎?家長如何給孩子提供支持?
A:在心理學領域,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病,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多次反復,治療時間也因人而異,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是可能的。但在醫(yī)患互相配合的情況下,病人是可以慢慢好轉,逐漸回復正常生活。
作為父母聽到孩子說自己抑郁時,常見的第一反應是否認(“你這么樂觀,怎么可能抑郁”),或者尋找其他理由(“你少玩點手機多出去運動一下就好了”)。但這樣的回應方式會堵住孩子進一步表露需求的大門,而家長一旦忽略掉這些求助信號,孩子的抑郁情緒就可能進一步惡化,進而發(fā)展成為抑郁癥。建議父母嘗試以下技巧改善親子溝通,提升孩子后續(xù)求助的積極性:
1.以專注的神態(tài)和姿勢傾聽孩子的表達,保持眼神接觸;
2.留心觀察孩子的語氣、肢體語言和情緒狀態(tài);
3.如果要給建議,也要先聽孩子說7句話左右再給回應。
當然,家長也可能遇到單憑家庭支持無法解決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可以定期接受家庭系統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治療方案也能幫助改善病患本人和病患家人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病患家人更好地為病患提供照顧和支持。
Q:確診了抑郁癥的青少年能不能正常完成學業(yè)?是不是應該等完全好了再群上學?
A:這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我們一開始也提到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自殘或自殺的傾向,對這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或者是確診了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一般建議先住院治療,之后再轉入門診規(guī)律復診。
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有明顯的心路變化:從一開始急切地想通過一切手段盡快實現痊愈,到慢慢學會和抑郁癥和平共處,邊堅持治療邊積極生活,努力完成學業(yè)。也有部分患者或者患者家屬會期望“在完全解決問題之后”再去上學。但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狀態(tài)下的患者缺乏對其他事務的興趣,他們會對社會活動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如果放任不管,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就更容易陷入“盡量減少與他人的接觸?社交的鍛煉減少(感到挫敗)?更回避與人社交?選擇獨處”這樣一個螺旋下降的生活模式,最終導致患者將自己封閉起來(空間上的和心理上的),進而選擇拒絕對話、沉迷網絡等這些讓他們感覺更為舒服的獨處模式。這也是部分罹患抑郁癥的青少年在多次請假休學,居家修養(yǎng)之后難以回歸校園、回避與人接觸的原因。
因此,確診抑郁癥的青少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回避一些場景,家人一定要將這些情況反饋給心理治療師,讓專業(yè)人員幫助青少年改善他們對于挫折的解讀,探索合適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引導他們靈活使用身邊的資源去解決問題,以防復發(fā)。